养植亦是养心 |
|
|
|
|
小时候生活在农村,每到农忙的时候,总被爷爷奶奶叫去地里帮忙。撒种子、施肥、除草,这些农活对我来说,不是乐趣而是负担。尤其是后来到城里读书,离开了土地,更不愿意再碰那些“泥土活”。所以二十多岁的时候让我养花种菜是极其不情愿的,觉得那是一种“老年人”的消遣,矫情又无趣。 可没想到,三十岁像一道看不见的界限,悄无声息地改变了我。正如网上流行的话:“一旦过了三十岁,中国人的血脉就开始觉醒了,开始喜欢拍花花草草,而且喜欢在阳台上种植。”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阳台上渐渐堆满了花盆。兴致勃勃地买回各种多肉、仙人掌、月季、郁金香、栀子花、绣球、红掌……仿佛要把整个花园搬回家。我认真地研究每一种植物的习性,什么时候该浇水,什么时候该施肥,用什么土,怎么防治病虫害。我甚至买了一堆园艺书,像个学生一样做笔记。 可秋天到来时,阳台上收获的,不是繁花似锦,而是一排排空花盆。 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“植物杀手”。明明那么用心,为什么它们还是离我而去?是水浇多了?肥施少了?还是阳光不够?我反复复盘,却始终找不到确切的答案。但我没有放弃,反而乐此不疲地继续买、继续种、继续养。这种“屡败屡战”的精神,连我自己都觉得惊讶。 后来我想,也许是我太“努力”了。 植物不像人,你越是对它紧张,它越可能承受不住。浇水太勤,根会烂;施肥太多,叶会烧;修剪太狠,花会萎。我忽然意识到,我不仅在养植物,也在学习一种“适度”的智慧。 于是,我换了一种方式——不再买花养花,改种菜。 我买来番茄、小葱、大蒜的种子,找来几个泡沫箱,填上土,撒下种子、一次浇够水。没有精致的花盆,没有复杂的养护,只是偶尔浇点水,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。没想到,不过几周,绿油油的叶子就冒了出来,越长越旺,长势喜人,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让人心情愉悦。 摘下葱,洗干净,弄个香葱煎蛋,那一刻的成就感,是任何一盆凋谢的花都给不了的。 我慢慢明白,不是我养不活花草,而是我还没有学会“如何与植物相处”。花草娇贵,需要的是理解与尊重,而不是控制与干预。蔬菜朴实,它不挑剔环境,不苛求照顾,只要你给它一点空间和耐心,它就会回报你一片绿意和收获。 这种从“养不活”到“养得好”的过程,其实也是一种心灵的成长。 以前我觉得养花太矫情,现在我才懂得,那不是矫情,而是一种“慢下来”的生活态度。每天下班回家,第一件事不是打开手机,而是走到阳台,看看我的植物们。叶子有没有发黄?土是不是干了?有没有新芽冒出来?有没有虫害?这些细微的观察,让我从一天的忙碌和焦虑中抽离出来,进入一个安静而真实的世界。修剪枯叶,就像剪去心中的杂念;浇水施肥,就像滋养内心的土壤。植物不会说话,但它用生长回应你。你付出耐心,它回报你绿意;你学会等待,它教会你成长。 在这个过程中,我发现自己变得平和了许多。那些在工作中积压的烦躁、在生活中郁结的失落,都在与植物相处的时光里,一点点被抚平。我不再急于求成,不再苛求完美,而是学会了接受生命的节奏——有的植物就是会枯萎,有的种子就是不会发芽,但这并不代表失败。放下,也是一种成长。 有人说:“少年已成人,忘却了诗人和牧笛,心中偶尔渴望原野,只是当年的风不再。”我想,我们并没有忘记原野,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回归。阳台上的那一片绿,就是我们心中的田园。它不需要多大,不需要多美,只要有一寸土、一壶水、一束光,就能让我们在城市的喧嚣中,找到一丝宁静与归属。 养植物,养的不仅是生命,更是一种心境。从花草到蔬菜,从失败到成功,从急躁到从容,我渐渐明白:养植,亦是养心。 如今,我的阳台上依然有花有菜。我不再执着于一定要养活什么,而是享受这个过程本身。每天清晨,给植物喷点水,看看它们的变化;傍晚时分,摘点蒜苗,炒碗腊肉。生活,就这样在植物的陪伴下,变得踏实而温暖。 也许,这就是所谓的“血脉觉醒”吧——不是突然爱上了花草,而是在某个年纪,终于听懂了土地的声音,读懂了生长的意义。我们种的不仅是植物,也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,对生命的敬畏,对内心的安顿。哪怕只是在阳台上,也能让心灵,自由生长。(责任编辑 吴镜垚) |
|
|
|
| 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