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打造“三心”工程】站后风华映渝轨

发布日期:2025-11-19     信息来源:轨道分公司   作者:王小刚 陈诗玥   字号:[ ]

渝州地下,轨道交通27号线的脉络正悄然延伸。站后工程作为线路从“骨架”到“肌体”的关键一环,涵盖装饰装修、风水电安装、系统设备调试等核心施工内容,直接影响运营品质与乘客体验。水电七局建设者以匠心雕琢细节,用创新破解难题,在成本管控、智能管理、安全防护等方面交出亮眼答卷,于11月15日以标杆之姿迎来中电建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25年项目管理年会观摩团,让站后风华在地下空间熠熠生辉。

观摩现场

样板引路:标准铸基立标杆

站后工程线路长、专业多、施工人员专业技术参差不齐、施工组织和协调难度大,控制施工工艺标准是关键点。项目部以寨山坪站为试点,打造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的标准化工艺样板区,让抽象标准变成实体标杆。

技术团队先锚定施工核心痛点,结合设计规范与现场实际,把装饰装修、风水电等核心专业的关键工序,提炼成可落地的工艺标准清单。例如墙体砌筑要控制灰缝饱满度,风管安装得保证接口密封,管线开槽需精准把控间距、深度等,这些要求不再是纸上文字,而是样板区里的“实物教材”。团队创新采用“分层解剖”展示:墙砖铺贴样板剖析每一步施工工序,垫层、找平层、防水层、砂浆层、面层等施工工艺要求标准;管线排布样板掀开盖板,管线固定间距、走向一目了然。每个样板区都标注实测实量数据分析,还张贴配套施工工艺及控制要点二维码,通过扫码就能了解施工工艺及交底视频,打造“移动技术课堂”。

为让样板经验“活”起来,项目部建立“交底-样板-实施-验收”质量管控闭环流程。施工前,施工班组人员围绕样板学习培训、交底细部施工技术要求;施工过程中,质量员对照样板标准要求检查并及时纠正偏差;施工完成后,严格落实执行“三检制”——自检、互检、专检,验收合格后进入下一步工序施工。例如墙体砌筑时,不同班组存在施工灰缝大小不一,影响后续抹灰及返工情况,样板推广后,全线墙体垂直度、平整度合格率从85%提升到98%,返工率直降60%。如今,寨山坪站的样板区成了观摩必看的“打卡点”,参观者在样板前细品工艺,不时拍照记录,就怕遗漏“这样的标准一看就懂,回去就能用”。

标准化工艺样板区

智能破局:科技赋能提效能

站后工程施工过程中,装配式ALC墙板安装、区间打孔等都是高风险作业,地面铺贴、墙面喷涂也存在人工施工效率低因素,项目部特此引入智能设备,用科技给施工赋能,安全与效率双提升。

ALC墙板安装曾让工人犯难:需踩着脚手架把几百斤的墙板吊到高处,在高处对准位置固定,不仅施工难度大还容易出现安全事故,安装精度也不稳定。项目部引进全自动ALC墙板安装机器人,激光定位一扫,墙板就能精准就位,自动涂胶封缝,误差控制在±2毫米内,全程不用人登高。之前3个工人一天装10块板,现在机器人单机一天能装50块,安全事故风险直接降为零。

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参建方多、数据量大、协同难度高,传统纸质化管理易致信息不对称,制约项目提质增效。项目部以BIM技术为核心抓手,深耕可视化、虚拟化、协同管理优势,通过施工模拟、三维交底、方案优化等应用,减少设计变更与签证,节约成本、缩短工期。搭建多平台数据互通体系,实现建管场景数字化转型,覆盖施工至运维全周期。以信息化重塑管理流程,深化“四控两管一协调”,同步培育专业人才、总结创新经验,助力数字化建管模式推广与相关科研奖项申报。

数字化管理也是建筑行业发展的方向。设备物资管理系统把“采购-入库-领用-接收需求-下单-核销”全流程搬上云端,物资领用、物资存放、物资消耗等情况在手机上随时能看,盘点效率有所提高,降低物资积压或浪费的成本。安全管理更智能,现场高清摄像头连着主机,接入建设管理平台,管理人员在办公室打开手机或电脑,就能看到现场高处作业、动火作业以及其他作业的实时情况,发现隐患30分钟内就能整改,科技让管理“眼观六路、耳听八方”。

引入智能设备

精算控本:开源节流创效益

成本管控是工程建设的“生命线”,项目部经营管理部以匠心独运的智慧与精益求精的态度,在成本管控的舞台上大放异彩。

通风空调专业聚焦防火分区风管施工优化,摒弃原设计的3小时耐火风管方案,采用“适配材质风管+防火板”的组合形式,预计可增益超五百万元;装修专业聚焦车站砌筑材料升级,将混凝土实心砖替换为同强度等级的烧结多孔砖,预计可减亏三百余万元;车站大风机端部安全防护、卫生间吊顶及防水等细节工序同步开展优化,预计可减亏十余万元。

当遭遇共性难题时,项目部更是展现出协同攻坚的强大合力。主合同中电缆投标单价受控制价掣肘,远低于材料成本,且项目用量巨大,亏损风险如乌云般笼罩。虽合同明确材料调差含电缆,但涉及的电缆型号未纳入《重庆工程造价信息》,调差无依据。项目部主动联动重庆其他站后标段,梳理各项目共性需求,筛选出合同金额占比大、使用范围广的6种电缆型号,共同向重庆市造价站提交增加型号的申请。经多轮沟通,这6种型号成功纳入2025年第2期信息价,为后续调差扫清障碍,化解全标段亏损隐患。

项目团队攻坚破难

安全筑盾:立体防控守底线

安全是工程建设的“压舱石”,更是不可逾越的生命线。安全环保部精准锚定站后工程高处作业集中、暗挖区域风险突出等特点,匠心织密“智能+实体”双重防护网,以全方位、立体化的防控举措,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。

站后工程明挖站高处作业占比大,成为安全防护的重点领域。项目部于施工现场纵横交错布设生命绳,要求作业人员全程将安全带悬挂其上,以刚性规范筑牢防坠落第一道防线。针对脚手架、防护网等核心防护设施,推行“定期认证”管理制度,经严格检测合格的张贴认证标识方可投入使用,发现不合格品立即停工更换;关键作业区域醒目位置张贴警示标牌,红底黄字的警示语如警钟长鸣,时刻提醒每一位作业人员绷紧安全之弦,让安全意识融入施工全过程。

暗挖站点空间密闭、通风不畅,火灾风险尤为突出。项目部精准施策,在单个站点每层至少配置3个微型消防站,全面覆盖出入口、中间核心区域等关键节点;灭火器按每20米一组的标准科学布设,确保应急取用伸手可及;消防沙箱、消火栓柜沿隧道走向有序排布,串联起贯穿全程的“红色生命线”。管理人员坚持每周对木材、油料等易燃材料堆放区开展专项排查,消防斧、呼吸面罩、应急手电筒等应急物资储备充足、状态良好,以“防患于未然”的坚守,确保火情早发现、早处置,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。

应急处置能力是守护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。项目部常态化开展防洪度汛、火灾扑救等多场景应急演练,以模拟真实险情的实战化方式,锤炼各级人员的应急响应、协同配合与现场处置能力。从警报骤然触发到人员有序疏散,从火情快速控制到伤员紧急救护,各环节衔接紧密、运转流畅,用实打实的演练成效,筑牢工程安全的坚实后盾,为项目平稳推进注入安心力量。

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

观摩备阵:精雕细琢待检阅

为充分展现站后工程建设成果,项目部提前谋划、精心筹备,从现场布置、讲解培训到后勤保障全程闭环推进。安排骨干人员专项负责各区域讲解,同步调试智能机器人演示设备,确保观摩环节衔接顺畅。针对细节反复打磨,细化车辆调度、引导服务等流程,以严谨筹备彰显项目管理硬实力。

观摩路线经科学规划、重点凸显,观摩团依次走访磁器口站消防安全管控核心区,及寨山坪站风水电样板展示区、实体施工观摩区、智能机器人作业演示区等,让成员直观全景感受项目建设全流程的管控成效与创新亮点。

此次观摩不仅是成果检阅,更是经验分享。项目部已将成本管控流程、数字化管理方案、安全防护标准等核心经验整理成册,期待为同类项目提供可复制的“站后方案”,让优质经验惠及更多行业同仁。

从图纸绘就到实体成型,从难题突破到成果斐然,观摩盛会虽已圆满落幕,但建设者的匠心初心从未停歇,他们仍在打磨细节、优化流程,持续精进工程品质。这份凝聚智慧与汗水的成果,终将随线路通车融入重庆地下脉络,让这份沉淀于地下的站后风华,在渝州大地永续绽放,成为轨道交通建设的标杆范本。

观摩现场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